新闻资讯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能被机体内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膜泡,具有脂质双层膜,直径大约为 30-150 nm。外泌体广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种体液中,携带有母细胞的多种蛋白质、脂类、DNA和RNA等重要信息,通过传递重要的信号分子,广泛参与了机体免疫应答、抗原呈递、细胞分化、肿瘤生长于侵袭等各种生物过程中,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进程密切相关。
1.外泌体被首次发现
EVs最早于1946年被报道为血浆中促凝血的血小板衍生颗粒,1967年被称为“血小板尘埃”。外泌体最早见于1981年,EG Trams 等在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上清液中发现了有膜结构的小囊泡,并命名为 exosome,这也是有文献记录的对外泌体的首次报导,当时一度认为外泌体是细胞排泄废物的一种方式。
2.外泌体的结构
外泌体具有由甘油二酸酯、磷脂、胆固醇、鞘脂等组成的脂双层膜,使其在外环境中表现出稳定性,能很好的保护内部的生物分子不易被降解,其中的一些脂质在生物发生过程中的运输、识别和内化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功能。外泌体中的一些蛋白质成分也可能有助于形成保护性外壳以及稳定的囊泡结构,并可能携带靶向信息。
3.外泌体的起源
外泌体的生成过程与微囊泡有本质上的区别,外泌体直径为30-150nm,起源自细胞膜向内出芽形成胞内小体,在细胞内经过早期胞内小体、多囊复合体、定向组装、迁移等过程,与细胞膜融合后以外吐方式排出细胞。而微囊泡是细胞直接向外出芽形成的细胞外囊泡,直径约100-1000nm,含细胞膜和部分胞浆成分。凋亡小体直径约为50nm-5μm,由细胞凋亡产生。
4.外泌体的归途
外泌体经供体细胞分泌后可扩散到细胞间液中,通过与靶细胞的快速融合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运送物质。如到达特定受体细胞后,外泌体表面分子与膜受体结合,外泌体中的内容物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导致受体细胞的细胞内室发生变化。通常来说,外泌体可能通过三种潜在机制影响靶细胞:
1)通过细胞膜的简单融合
2)内吞作用
3)通过特定表面配体激活靶细胞。
从2007年首次发现外泌体携带生物学活性物质到现在,外泌体一直都是一个火热的研究领域。在各种生理和病理中,外泌体通过与受体细胞特异性结合并传递各种信息从而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内容物多样性、非侵入性以及检测迅速,使外泌体有望成为应用前景广阔的临床诊断标志物。
参考文献
- EG Trams, CJ Lauter, N Salem, et al. Exfoliation of membrane ecto-enzymes in the form of micro-vesicle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1981, 645: 63-70.
- Yáñez-Mó M, Siljander PR, Andreu Z, et 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d 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J Extracell Vesicles. 2015;4:27066. Published 2015 May 14. doi:10.3402/jev.v4.27066
- Raposo G, Stoorvogel W.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xosomes, microvesicles, and friends. J Cell Biol. 2013;200(4):373-383. doi:10.1083/jcb.201211138
- Ibrahim A, Marbán E. Exosomes: Fundamental Biology and Roles in Cardiovascular Physiology. Annu Rev Physiol. 2016;78:67-83. doi:10.1146/annurev-physiol-021115-10492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绿洲环路396弄5幢4层
电话:400-869-2936,021-33938791
邮箱:support@wayenbiotech.com
传真:021-33938792
QQ:2120485725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
| Full Moon | RayBiotech | CDI | IZON | Bio-Rad | R&D Systems | Akoya | 南模生物 | 欧易生物 |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 美吉生物 | 麦特绘谱 |
特别说明:本网所有网页均为华盈生物原创信息,转载必须征求华盈生物同意,并同时注明本网名称及网址。
专利代码
